#2 - 關於反思、生活的樣貌、漸進式筆記、主動式閱讀

Posted by MingLun Allen Wu on Saturday, August 26, 2023

What Resonated This Week ?

1 - 關於反思

#Thought

Input

Source : (Medium)產品經理 Reflection 的技術

Highlight :

  1. 有不少研究資料顯示 Self-Reflection 對於個人的成長幫助很大。
  2. 所謂的 Reflection,其實可以分為「對人」和「對事」,針對事情的 Reflection,很多人稱之為「覆盤」。
  3. 常見的「對事情」 Reflection 時機 :
    • 制定計劃時 : 回顧過去的週期的成果,並根據優缺點來調整接下來的計畫。
    • 產品上線後 : 產品或是專案達到一個里程碑後,可以透過 Reflection 來進行覆盤。
    • 任何時刻 : 許多組織會鼓勵員工分享工作上的 Reflection,這樣可以讓員工有一起成長的機會。
  4. 常見的「對自己」 Reflection 時機 :
    • 專案告一段落時
    • 規劃個人學習與成長時
    • 職涯迷惘時

Output

尋找自己的 Reflection Template

延續上一週的 Why Weekly Reflection,在撰寫這週的 Reflection 時,心裡出現一個疑問 :

除了分享這週學習到的內容外,還有沒有什麼事情是我能做的?

本週開始,除了分享五件當周有感的內容外,嘗試將內容分離為摘要 (Input) 以及自己的反思 (Output)。

除了客觀的整理帶來感觸的項目,也試著練習描述自己的感受。

如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 Reflection Template ?

希望能透過這個 Weekly Reflection 計畫慢慢尋找答案。

呼喚自我意識的過程

反思,對我來說,是一個「呼喚自我意識」的過程

在日復一日的通勤、工作中,很容易進入一種「自動駕駛」的狀態:我們可以正常的生活、也能夠完成主管交辦的任務,但在無意間,失去了「對生活的認知」。然後會在某個片刻突然「驚醒」,發現自己這陣子好像很忙,但又不知道在忙什麼。

在反思時,讓自己回顧過去這段時間的狀態,用相對客觀的角度來「覺察」自己的行動、審視自己到底過得如何?

這樣的反思會帶來什麼效果?我還沒有答案。但我心中有個期望:希望未來的某天,久未見面的朋友問我最近過得好嗎?我能夠不加思索的說些什麼,而不是思考一段時間後,發現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狀態,尷尬地吐出聲「還行」。

你呢?最近過得好嗎?你會怎麼回答?


2 - 生活的樣貌

#Concept

Source: (Medium) 山居生活 — 普通人的郊區移民指南

無意間在 Medium 被推播到這篇誠意滿滿的文章。

北漂至今,一直在思考自己未來想要落腳在哪裡,這篇文章帶給我很不一樣的體驗,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衝擊。

文章中分享的照片,實在很難這是位處台灣的生活樣貌。

很喜歡作者的結語 :

圓夢不必到他鄉,也未必要等到退休的那天。

透過這篇文章,對於未來的生活樣貌,開始有了不一樣的想法。


3 - 主動式閱讀

#Tool

Input

Output

被動的閱讀 - 平台決定你的資料輸入

我習慣在每天工作前,先花個 15 分鐘看看網路文章。

大多數的日子,我會打開 Medium,快速的瀏覽每日選讀。

有時候不喜歡當天推薦的文章,潛意識不斷點選重新整理頁面,或者是乾脆跳到其他內容平台,試著用「其他推薦系統」的內容來填補內心的渴望。

我發現自己接收到的知識內容,多半是由平台端的推薦系統決定,至於是否有一致的品質,就不是我能決定的。

RSS 工具

最近在重整自己 Blog 時,因為想要設計訂閱機制,無意間注意到 RSS 這個功能。

簡單來說,透過 RSS 閱讀器,你可以自行訂閱感興趣的內容來源,當來源端更新內容,在閱讀器端就會顯示這些新發佈的文章。

當我累積了一定數量的來源,我不再需要依靠推薦系統來「餵養」知識,而是將資訊來源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上。

如果只是想要嘗試 RSS 工具,免費的 RSS 閱讀器 InoReader 是個不錯的選擇,頁面清楚易懂。

如果是進階的用戶,我更推薦你使用 Readwise Reader,這個付費工具將各種來源的閱讀整合在一起,除此之外,和 Obsidian 的整合也讓我躍躍欲試,新用戶可以有 30 天的試用期,但我已經迫不急待打開錢包了。

預計未來會特別寫一篇文章來分享,對於 RSS 閱讀器有興趣的讀者,強烈建議一試,目前在 Beta 階段,註冊帳號前,可以在網路上尋找 60 天試用連結 (使用一般連結註冊只有 30 天免費試用)。

持續閱讀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,但如果能夠減少不適當的資料攝入,讓自己的知識來源都是「自己篩選過」的高品質內容,我想將會大大提升累積知識的效率吧!


4 - 漸進式筆記

#Concept

Source: 筆記篇 02 — 使用「漸進式總結」來寫筆記,逐步萃取出高含金量的知識內容

Input

Highlight:

  • 漸進式總結 (Progressive Summary) 是一種筆記整理方法,出自於 Tiago Forte (Building the Second Brain 的作者)
  • 將筆記的內容,按照個人的重視程度分為五層,可以從第一層的原始筆記,不斷的淬煉出重點,並且用自己的話來精煉這些內容,最終將龐雜的內容精煉成一句話
  • 在資訊爆炸的現在,最忌諱的是做一個「知識搬運工」。如果你只是單純的從其他人手上複製 / 貼上文字,這樣的學習效果是非常差的。
  • 當我們輕鬆地複製其他人的知識結晶、卻吝於自主思考時,表面上我們已經將知識收為己有了,但實際上只是浪費時間地搬運知識到另外一個數位倉庫中罷了。

Output

知識的搬運工?

閱讀時,我發現如果讀書不做筆記,很容易在過了一陣子後,忘記這本書到底在說什麼。所以我開始將讀書筆記整理在 Obsidian 中。

在筆記內我會特別摘錄書中有興趣的摘要,有時候會加上自己的一些概念,但累積了 10 幾篇筆記後,我發現一件事情 :

我對於書本的掌握度還是不高。

這些筆記就像是朱騏說的:「成為另外一個數位倉庫」。

表面上我將知識收攏在筆記中,但其實只是搬運工而已,這些內容仍不屬於我自己。

放下「一次到位」的想法

為了將知識轉化成自己的東西,我開始嘗試練習漸進式筆記。

我認為漸進式筆記的好處在於 :

  1. 每次編修的過程都是產出 :

    在撰寫筆記時,試著放下「一次寫出完美筆記」的心態。

    最近在看流量寫作密碼這本書時,作者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比喻 : 「不要把寫作當成是編織,進行的過程中要一次到位。不如想像為塗漆,完成一輪後,可以回頭修改及調整。」

  2. 凝練的過程,可以加深記憶 :

    在五層式架構中,每往下一層,就需要過濾一次資訊。

    在判斷「這資訊是否重要」的過程,可以加強對知識點的認知。

    用自己的話來陳述筆記內容,也是一個很好的檢驗點 - 只有當你真正了解,才能用隻字片語來述說知識


5 - 來首歌吧 : James Blunt - Monster

Monster 其實更適合直翻為「怪獸」,指的是睡前小孩總是希望爸爸能趕走床底下的「怪獸」。

父親在每個人心中總是有個特別位置,帶點敬畏,又希望能夠靠近些。



See Also